来源: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—1995)上卷》日期:2024-11-30
第四章??林业
第三节??造林绿化
一、林木种苗培育
(一)种子生产??历来区内栽植杨、柳、沙枣等树,多为传统的插干造林;栽植沙果、梨、枣等果树,则以根蘖苗定植。50年代以来,贯彻“自采种、自育苗,自造林”的林木种子工作方针,促进群众性采种活动。五泉林场、西营河林场开展沙枣、云杉种子育苗。1951年全区采种602.5公斤,1952年采种1.26万公斤,1956年采种15.62万公斤。1964~1966年采种量猛增到135.48万公斤,年均45.16万公斤。1971~1977年,共采种264.6万公斤,年均37.8万公斤。沙枣、云杉等种子除自用外,还支援省内兄弟地区及内蒙、河北、辽宁等省区。80年代以后,经济林发展加快,沙枣、云杉等树种采种量减少,年均4万公斤。
(二)育苗生产??〔民国〕后期,已开展育苗工作。〔民国〕33年,全区育苗面积954亩。〔民国〕34年,民乐县创办34个临时性苗圃,是年育苗264.5亩,年产树苗3.35万株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开展有计划、有组织地苗木生产。1950年全区育苗100亩,至1955年,6年育苗6300亩,年均1050亩。1956年育苗2.49万亩,相当于前6年育苗总和的4倍。1961~1963年育苗面积下降,后逐年回升。1964~1978年,育苗10.72万亩,年均7146.7亩,年产苗木4000~5000万株。1984年,按照省上“每年育苗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1%”的要求,并从灌水、化肥等方面,对国营林场、苗圃、育苗专业户给予扶持。1984~1986年,3年育苗5.09万亩,年均1.69万亩。其中,1985年育苗面积达2.95万亩,育苗1亿株,沙枣、杨树、沙生灌木苗木过剩。90年代,经济林发展加快,各级政府对经济林育苗给予优惠扶持,1990~1995年,育苗3.28万亩,年均0.55万亩,其中经济林育苗2400亩,年均400亩。基本满足造林绿化对各类苗木的需要。
(三)良种繁育
【花棒、毛条采种基地建设】1979年,省林木种子公司投资,省、地林业部门指导,国营五泉林场、澳门金沙城中心西城驿林场承建7000亩花棒、毛条采种基地。1980年实施,通过整地、打井、修渠、种植,到1987年建成采种基地8275亩,其中花棒6075亩,毛条2200亩。1990年开始结果,年产花棒、毛条种子1万多公斤。1982年,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十里行宫林场选择沙枣优良林分,建成沙枣母树林采种基地1000亩,年采优质沙枣种子1.5万公斤。
【优树选择和子代测定】1981年,地区林业局组织林业科技人员18人,经过半年调查评比,初选优树单株186株,其中杨树85株、沙枣61株、云杉40株。翌年复选,实留优树146株,其中杨树85株、沙枣21株、云杉40株。后由张掖水涵所补选云杉优树260株。1984年,地区林科所对二白杨优株采条试育。1989年分别在地区林果所、澳门金沙城中心党寨乡林场定植,观测比较。党寨乡林场45个供试品系、1个对照,1200多株二白杨,1994年测定结果:6年生二白杨平均树高11.09米、最高12.6米,平均胸径10.95厘米、最大胸径12.17厘米,平均冠幅1.96米、最大2.02米;对照平均树高11.26米,胸径10.72厘米,冠幅1.65米。
【优良种苗基地建设】1981年,国家林业部、省林木种子公司投资,张掖水涵所承担,分别在龙渠苗圃、西营河林场响水河点,建立青海云杉种子园。经过10年实施,建成青海云杉种子园400亩,祁连圆柏母树林120亩。用优树接穗对400亩云杉超级苗进行嫁接,嫁接30388株,成活75.2%。1986年,地区林科所建成白沙枣优良无性系种子园100亩。1990年,地区林木种子站分别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党寨乡林场、西城驿林场等地建立9个品系的优良杏品种园50亩;在五泉林场建立优质苹果、梨示范基地500亩。
【良种引育】自60年代以来,地区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乔、灌、针、阔、经济林树种、品种200多个,有50多个树种、品种在全区推广。
二、植树造林
植树随着屯垦的开创而兴起。汉朝已有植树活动,先民们有在庭院、房前屋后栽果植树的习惯。唐朝屯垦事业发达,沟渠两岸绿树成荫。〔明〕〔清〕时期,植树造林已成为官府的一项政事活动。〔清〕同治十年(1871年)至光绪四年(1878年),陕甘总督左宗棠指导〔清〕军沿陕甘、甘新古“丝绸之路”两侧广植树木。数年后,杨柳成行,绵延几千里,后人称为“左公柳”。诗赞:“大将筹边尚未还,湖湘子弟满天山,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。”〔民国〕时期,自1928年起,把3月12日定为“植树节”。1944年全区植树35.48万株;1948年植树88.36万株,成活63.69万株,成活率72.08%。到1949年,成片造林保存面积1.8万亩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。1950年造林700亩,1952年造林4200亩。1956年在国家“绿化祖国”的号召下,当年造林9.48万亩,为1950~1955年6年造林面积3.24万亩的3倍。此后,造林绿化一度发展缓慢。1963年国务院颁布“林业十八条”,造林速度逐步加快,1965~1977年,造林60.44万亩,年均4.65万亩。1971年,地区组织地、县领导赴新疆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建设农田防护林、治沙造林的经验,掀起第二次绿化高潮。1971~1977年,造林34.76万亩。1978年,张掖地区被国家列入“三北”防护林体系重点建设地区之一,1983年又被国家列入“三西”建设地区,从资金、水利建设方面给予扶持;实行合理布局,调整树种、林种,带、片、网配套,乔、灌、草结合,防护林、用材林、经济林并举等措施,掀起第3次造林绿化高潮。1978~1995年,造林186.7万亩,年均10.37万亩,为前30年造林总面积108万亩的1.73倍。1995年,全区12个国有造林林场人工林保存面积28.2万亩,林木蓄积量27万立方米,生产木材2000多立方米,生产各类苗木1.2亿株,发展经济林7730亩,改造治理9处沙窝。
(一)农田防护林营造
【风沙区周边林带】绿洲边缘风沙区周边地带的造林,本着“因地制宜、因害设防,先易后难、讲求实效”的原则,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,选择地势平坦、土质较好、有灌溉条件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,先造杨树、沙枣、灌木小片林或窄林带,尔后在林内统一规划,营造林果。
【绿洲区农田林网】1965年春季,省上和地区领导在张掖县清凉寺、万家墩及临泽县板桥大队蹲点,推广新疆农田林网建设经验,收到良好效果。1971年,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,全区试办25个“五好”农田样板点。地、县组织由领导、群众、技术人员参加的“三结合”规划队伍,以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全面发展,渠、路、林、田、宅合理布局,打破社与社之间的界限,以渠系、道路为林网骨架;以田定渠,以渠定路,林随渠路,条田成方为标准,选择速生、小冠的杨、榆为主栽树种,建设农田林网。到1981年,中部绿洲地区已有124万亩耕地基本实现林网化。绿化干、支、斗、农渠5367条,总长7100多公里;绿化各级道路6395条,总长6210公里,实行林随渠路,农田林成网。干支渠、主干道每边植树2~3行,斗农渠、田间道路每边1~2行。1982年,林业部“三北”防护林建设局在张掖召开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3省(区)灌区农田林网建设现场会,肯定和推广张掖农田林网建设经验。此后,省内外3000多人先后来张掖参观学习。
【沿山地区农田林网】1987年,地区林业处分别在民乐县李寨乡阎户村、山丹县花寨乡城南村开展沿山地区造林规划试点。沿农田、路、渠按规格植树,选择有灌水条件的小片宜林地和宅基地,营造窝窝林,开展村宅绿化。路、渠旁栽植杨树,村宅及部分农田内栽植杏、海棠、楸子、山楂等耐寒杂果。是年阎户村1700人,植树31.8万株,折合林地面积1445亩;绿化公路3条,长7公里;绿化条田1261亩,加上原有林木,绿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9.6%。城南村当年植树128亩,森林覆盖率由2.9%提高到10.5%,达到了绿化村标准。1987~1995年,全区5个农业县(市)的沿山地区,建成绿化村104个,占沿山地区村总数的44%。1986年以来,民乐县每年造林1.5~2万亩,比过去年均造林面积增长1倍多,到1995年造林保存面积24.39万亩。山丹县每年造林0.8~1万亩,比过去年均造林面积增长2.5倍,到1995年造林保存面积7.41万亩。
1985年,全区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154.48万亩,占保灌水地面积的75%。其中,澳门金沙城中心林网化面积占90%,临泽、高台两县林网化面积占100%。至1989年,3县(市)实现平原绿化“达标”。农田林网化的实现,有效地改变绿洲地区的小气候。同60年代相比,8级以上大风由过去每年16天减少为14.9天,沙暴日数由8天减为7.4天;干热风危害在绿洲内基本消除,年无霜期延长3~5天。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,保障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。张掖、临泽、高台3县(市),自1978年以来,16年内在林网内间伐树木700多万株,折合材积80多万立方米,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,农村群众盖新房80多万间,户均4间,群众用材自给有余。
(二)防风固沙林营造
1.造林固沙保护农田??区内沙漠面积502万亩,戈壁面积461万亩,有3条沙带纵穿全境,风沙线长400多公里,直接威胁着各县(市)的100多万亩耕地。共和国成立后,在国家的支持下,广大群众根据“寸草遮丈风”的经验,坚持在农田周围用插风墙、植树造林、埋压沙丘等办法,防风固沙。各级政府组织群众,以山(水源林)、川(农田林网)、沙(防沙林)统筹兼顾,协调发展;遵循“因地制宜、因害设防,先易后难、先近后远”的原则,实行乔、灌、草结合,带、片、网配套,防护林、用材林、经济林、灌木林统筹,防沙、治沙、开发利用结合,促进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。
2.防风固沙林营造措施
【沙地造林】在地下水位较浅,土壤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直接造林,然后逐年紧靠沙丘迎风坡跟踪植树,使沙丘逐步扩散到林地而被固定;在有河水灌溉的地方,开挖沙梁、引水冲沙,开辟林地、植树种草,沙丘前移后形成波浪起伏的沙地,流沙被固定在林中;对固定或半固定沙丘,用前挡后拉、分片治理,以林促草、以草挡沙;对低矮单独沙丘,直接在大风天扬沙或推平,进行育苗、造林。
【盐碱地造林】国有林场、乡村林场,或有条件的乡村,以施入农肥,种植红豆草、紫穗槐、紫花苜蓿、披碱草等绿肥、耐碱作物,改造土壤。用灌水洗盐、翻犁暴晒,或盖沙压碱,降低地表盐碱含量。选用沙枣、红柳、白刺等抗盐耐碱树种,植树造林,效果较好。
【河滩、低洼地造林】选择耐湿、耐盐碱的杞柳、沙棘、沙枣、红柳等树种,进行开沟造林。
3.建设成效??1978年,按照“三北”防护林建设总体规划,因地制宜,植树造林。到1995年,全区已形成外有防风固沙林带,内有农田防护林网的防护林体系。在北部地带和甘新公路两侧初步建成15条大型基、支干防风固沙林带。沙区的林地总面积达到155.72万亩,其中人工造林144.87万亩,天然林10.85万亩。沙区有经济林面积29.62万亩,其中结果面积17.49万亩。治沙造田37.73万亩,其中已开发利用荒地面积16.51万亩,恢复沙压地11.22万亩,改良盐碱地8.1万亩。1991年,临泽县被林业部树立为全国治沙造林先进县。该县平川乡三一村林场场长谢成贵带领群众坚持治沙,营造防风固沙林5000多亩,被树立为“全国治沙劳动模范”。1992年,张掖地区、临泽县被省人民政府树立为“金沙网上赌场_澳门金沙城中心-投注*官网治沙造林先进地区”和“金沙网上赌场_澳门金沙城中心-投注*官网治沙造林先进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