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张掖地区志(远古—1995)上卷》日期:2024-07-01
第三章??畜牧业
第三节??畜禽生产及饲养管理(一)
畜禽生产历史悠久。古代饲养家畜除食肉外,还用畜力发展农业生产。历代畜牧业生产依附于农耕,发展缓慢。从50年代起,逐渐形成农牧结合、以农养牧、以牧促农的格局。到1956年大家畜存栏27.29万头。1959年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及工作失误,到1961年底大家畜存栏15.34万头,比1956年下降43.78%。1962年贯彻执行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》,改善饲养管理,实行分户喂养,允许社员养自留畜,实行繁殖奖励政策,到1965年底,大家畜回升到22.60万头,比1961年增长47.32%。80年代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政府放宽政策,引导扶持,鼓励社员发展养殖业,1990年大家畜存栏42.7万头;猪、羊、鸡生产大幅度增长。1990~1995年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,1995年畜禽存栏总量723.21万头(只),比1990年增加109.54万头(只),增长17.85%;肉类总产量增加2.3286万吨,增长65.0%;禽蛋产量增加3334.86吨,增长43.42%;鲜奶产量增加815.62吨,增长12.6%。1995年畜牧业产值96759.93万元,增长3倍;占农业总产值的29.61%,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948.72元;全地区人均肉、蛋、奶占有量分别为49.16公斤、9.16公斤和6.05公斤,比1990年分别增加17.96公斤、2.46公斤和2.4公斤。
一、畜禽生产
(一)大家畜生产
【黄牛】为区内主要畜种和重要役畜,占大家畜52.95%。1950年黄牛存栏10.61万头,1956年存栏14.45万头,到1961年下降到9.04万头。此后逐年回升,到1970年存栏14.97万头。1982年以后,养牛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,出现全区性“养牛热”。1989年地区在张掖、临泽、高台3县(市)35个乡建设商品奶肉牛生产基地。到1995年基地内黄牛存栏达17.82万头,比1990年增长33%,占全区养牛25.08万头的71.05%。
【奶牛】50年代引进黑白花奶牛,70年代推广人工授精改良黄牛技术,80年代推广冷冻精液配种改良黄牛,促进奶牛生产发展。1990年开展奶肉牛基地建设,以西门塔尔、荷斯坦公牛冷冻精液级进杂交改良河西黄牛,发展杂种牛。建立国营良种奶牛繁育场1处、奶牛场2处、村办奶牛场5处,乡、村鲜奶收购点11处,发展奶牛饲养专业户756户;建立冻精输精点58处,年授配能力1.4万头。基地向社会扩散奶牛281头,与此同时推广秸秆青贮氨化、混配饲料调制等科学喂养技术。到1995年,有国有奶牛场5个,集体奶牛场6个,奶牛专业户525户。黑白花奶牛存栏2965头,良种及改良种乳牛3.55万头,牛奶总产量7226.12吨。临泽奶牛场建起日处理鲜奶25吨生产线,澳门金沙城中心建起日处理鲜奶10吨的乳品厂,初步形成鲜奶供应、奶粉加工、良种繁育的奶牛业格局。1995年,张掖、临泽、高台3县(市)被列为欧盟——中国奶类发展项目区。
【驴、马、骡】主要用于耕地、拉车、拉磨、拉碾、驮运、乘骑等。1950年全地区驴、马、骡7.24万头,到1956年存栏11.9万头,比1950年增长64.36%。1959年以后存栏数下降,到1963年存栏6.97万头。此后逐年回升,1970年存栏13.3万头,1990年存栏19.58万头,1995年存栏19.81万头(匹),占大牲畜总数的42.92%。
(二)小畜禽生产
【猪】地区内养猪始于汉朝。1950年全地区养猪6.01万口,“一五”时期执行“私养公助”和提高生猪收购价格政策,1956年生猪饲养量9.19万口。1959年后饲养量下降,1961年存栏1.83万口。此后鼓励社员家庭养猪,办集体猪场,1965年存栏回升到11.91万口,1970年存栏18.8万口,时有队办猪场5300多个。80年代生猪生产由农户个体经营,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市场。1990年地委、行署确定在张掖、临泽、高台、民乐4县(市)建立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,到1993年建立养猪专业村25个,养猪专业户1.81万个,普及“双推五改”(推广经济杂交,推广仔猪综合育肥技术;改本交为人工授精,改熟饲稀喂为生饲干喂,改喂单一饲料为以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为主的配合饲料,改喂大肥猪为适宜体重出栏屠宰,改吊架子育肥为——前高后低——前敞后限的新法育肥)养猪综合配套技术。累计完成改圈63.13万间,人工授精改良授配母猪3.48万口(次),杂交授配母猪18.16万口,出栏瘦肉猪106.73万口,其中基地生猪饲养量95万口;年猪肉产量3.2524万吨,增长23.43%,人均占有量31公斤。“八五”期间,推广临泽新华养猪企业集团公司“六统一分”(按照公司加农户模式,实行公司统一经营良种繁育、统一提供仔猪、统一供应饲料、统一技术指导、防疫治病、统一收购屠宰、统一销售和农户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)的养猪模式,办股份制养殖企业,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,促进养猪生产发展。到1995年,建立万头工厂化养猪场11个,千头养猪场47个,百头以上养猪场112个,养猪126.75万口,比1990年增长52.8%。临泽新华工厂化良种猪场是集产、加、销为一体的联合企业,1993年建成投产,占地160亩,总投资650万元,建各类猪舍44栋、1.6万平方米,有万头猪生产线3条,年繁育良种猪3万头。主要有丹系长白、英美系大约克、美系杜洛克、甘肃白猪和瘦肉型新品系A、B、C等7个品种(系)。新华猪场已成为西北地区品种齐全、设置配套、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良种猪繁育场。
【羊】〔夏〕〔商〕时期,养羊已成群放牧。〔秦〕〔汉〕时期匈奴统治河西,养羊是匈奴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依托。〔北魏〕时先民对羊的选种、饲养、阉割、疫病防治等均已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养羊生产不断发展。1950年养羊39.79万只,1956年发展到76.72万只。1959年后存栏下降;1963年推行繁殖奖励政策,到1965年存栏96.44万只。1966-1976年间,限制社员养羊数量,牧区每户自留羊5只,农区每户2只。1974年羊存栏95.79万只,比1965年减少0.67%。80年代,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扶持社员发展养殖业,1980年羊存栏127.52万只,1990年存栏142万只。1990年在肃南、山丹、民乐、张掖、高台5县(市)沿山地区,建设商品羊生产基地,建立种羊场3处,绵羊人工授精站225处,推广绵羊人工授精、羔羊育肥、配合饲料、塑料暖棚养殖、牧区围栏种草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,并发展养羊专业村56个。1990~1993年改良授配母羊130万只,出栏肉羊162.5万只,提供羊毛1155.4万公斤,羊肉2149.86万公斤。1993年养羊150万只,其中绵羊130万只(细毛羊、改良羊86.7万只);1995年养羊183.79万只。
【鸡】地区内养鸡历史很久,周代“庖人辨六畜”,鸡在其中,〔北魏〕时已有用笼养鸡的记述。养鸡是历代农民的一项家庭养殖业。
1950年全地区养鸡20.55万只,1956年30.43万只,1961年养鸡降至13.51万只,此后随着生产发展逐年上升。80年代全地区兴起“养鸡热”,引进良种,推广电动孵化、电热地温孵化、温室架孵等新技术,到1985年养鸡188.92万只。90年代在张掖、临泽、高台3县(市)建设蛋肉鸡生产基地,建立养鸡重点乡21个,发展规模养鸡,带动千家万户养鸡生产。1993年推广良种鸡385.5万只,占饲养量的94.83%。1990~1993年基地累计养鸡1562.47万只,其中蛋鸡1028.27万只,生产鲜蛋2465.6万公斤,出栏鸡534.2万只,鸡肉产量1001.91万公斤。1995年养禽业向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方向发展。建立养鸡场22个;养鸡500只以上的专业户354户,100~300只的专业户3654户;孵化小鸡3000只以上的孵化户145户,孵雏246万只;育雏3000只以上的361户,育雏165.9万只;建立良种鸡孵化点188处,推广良种蛋鸡377.7万只,良种化程度85%。养鸡1004.22万只,户均40只,禽蛋产量5682.5吨,商品率为76.1%。有珍禽养殖场18个,专业户451个,饲养珍禽7.77万只,其中专业户养殖6.05万只。
【兔】60年代以前,主要饲养中国白兔及少量安哥拉兔。70年代在张掖、临泽、高台、民乐等县推广笼养。1970年养兔1.44万只,1979年养兔1.95万只。此后养兔专业户建造规范的新式兔笼、兔舍,加强疫病防治,实行科学喂养,1990年饲养量达到5万只。90年代饲养大耳白、青紫兰、黑白花、塔兔、安阳灰兔、虎皮黄、公羊兔等9个优良品种。1995年兔饲养量达到6.1万只,比1979年增长2.1倍。
【其它动物饲养】1977~1979年,澳门金沙城中心食品公司先后从东北引进水貂30只,从青岛、北京各引进水貂50只,经繁殖增生,到1981年发展到1200只。1983年感染貂疽,而后全部宰杀。1981年地区肉联厂引进水貂,1989年发展到1800只;是年引进银貂8只,繁殖为14只。90年代养殖渐少。
【蜜蜂、养蚕】〔民国〕时期,地区内有个别农户养蜂。60年代初创办社、队蜂场。到1975年养蜂4970箱,年产蜂蜜20.34万公斤;1983年养蜂2779箱,到1988年全地区养蜂5177箱;90年代蜂蜜滞销,1995年养蜂下降为3900箱。
50年代初,地区内曾有零星养蚕。1958年在张掖九公里筹建张掖专区蚕桑工作站,配备职工11人,其中技术干部3人,1961年机构撤销。1991年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蚕桑、蚕种,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小满、大满乡试验示范,获得成功,但未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