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金张掖史话》日期:2023-12-15
澳门金沙城中心的裕固族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。全国裕固族人口13719人,在肃南居住的就有9547人(2000年)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成立于1954年,因地处肃州以南而得名,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。
裕固族自称“尧乎尔”,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“黄头回纥”和“撒里畏兀”有密切关系。“黄头回纥”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。元初,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,又出现“撒里畏兀”的族名。现在一致认为,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。
元朝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,在其地设立官府,进行统治。元朝灭亡后,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。明朝十分重视边疆的稳定,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、封撒里畏吾地区的元将卜烟帖木尔为安定王,并在撒里畏吾地区设置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单位——安定、阿端、曲先三卫,加上敦煌东南部的罕东卫,合称“远番四卫”统归西宁卫管辖。
15世纪中叶,各卫之间不断发生战争,特别是吐鲁番日益强大以后,频繁侵扰各卫,关外各卫相继崩溃,纷纷要求向关内迁徙。16世纪初,撒里畏吾人开始东迁。
东迁入关在裕固族历史上是一件大事,裕固族祖先在迁徙途中历经磨难,也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、感人肺腑的传说故事。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
传说裕固人的故乡在西至哈至,有一年家乡遭遇了特大的风灾,大风刮了几天几夜,掀起的黄沙把裕固人的房屋、牲畜淹没了一大半。更令人伤心的是,裕固人用心血筑成的经堂,也让风沙淹没了。本来裕固人信仰佛教,而周围的外族人信仰的是另外的宗教,裕固人经常受到外教的歧视、压迫,如今又降下这么大的灾难,大家觉得这里已经站不住脚了,一合计决定举族东迁。
就这样,裕固人扶老携幼,赶着一群群牛羊踏上了艰难的征途。可是如此庞大的队伍,何时才能走出沙漠和敌人的包围,部族头目决定杀掉老人和孩子,轻装出发。其中有一小伙子实在不忍心亲手杀掉自己年迈的父亲,就悄悄钉了一只木箱,把父亲装进箱子,驮在犏牛上,混入人流一同前进。老人叮嘱儿子,要记住每天行走的方向和走过的地方,晚上一一告诉他。儿子每天打尖、休息时,就把一天观察到的情况告诉父亲。有一天,小伙子悄悄问父亲:“阿爸,我们离开故乡走了很长时间,大家又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,路途艰难,牲畜死了一大半,该怎么办?”父亲说:“孩子,你看太阳从东边升起,西边落下,只要我们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,一定能走到理想的地方,那里的人都穿着‘短腰子鞋’”。几千人的队伍,浩浩荡荡地赶着牲畜,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。
不久,迁徙的队伍进入了浩瀚的大沙漠。带的水都用完了,不少人因缺水而倒下。一天,小伙子捧着一盆羊血让老人喝,并流着泪告诉父亲:“死神已经降临到我们部族了,因没有水,人们都在等待死亡。”父亲说:“让种牛替我们找水。”儿子不解地问:“我们多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,四处找水都没有找到,种牛能找到吗?”父亲告诉他这样一件事:有一次,他赶着牛羊放牧,突然狂风四起,飞砂蔽日,迷失方向,走进了沙漠,三四天没有喝到一口水,只好爬到种牛背上往前走。种牛走一走,闻一闻,走到一个地方,前蹄乱刨,一会儿,出现了湿漉漉的沙子,老人赶紧往下刨,沙漠里出水了。小伙子把这事告诉了乡亲,人们把部落里所有的种牛都放出来找水,终于找到了水。
裕固人历尽千辛万苦,克服重重困难,来到祁连山下的八字墩滩,到达“穿短腰子鞋”的汉族地方。裕固族中间广为流传的一首叙事歌《西至哈至》唱的就是他们东迁的经历:
????唱着说着才知道,
????我们是从西至—哈至来的,
????西至—哈至迷失了方向来的,
????千佛洞、万佛峡来的,
????青头山底下住下了,
????我们是从远方迎着太阳走来的。
入关以后,裕固族又被称为“黄番”。清朝康熙年间,被划分为七族,即:大头目家、杨哥家、五格家、八格家、罗儿家、亚拉格家、贺郎格家。大头目被封为“七族黄番总管”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子帽。
民国时期,被称为“黄番”的裕固族又分为两族,一族称黄黄番,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;另一族称黑黄番,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。
1953年7月15~18日,酒泉专署主持召开了“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”,会议统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称。大家充分讨论后同意定名为与自称“尧乎尔”音相近的“裕固”二字作为族名,兼取汉语“富裕巩(坚)固”之意。1954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(区)县人民政府。从此裕固族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(钟进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