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《金张掖史话》日期:2023-10-30
三国时期,张掖郡今民乐县南古乡柳谷村柳谷坝出现了一块裂石,此石于建安年间(公元196-220年)出现,黄初年间(公元220-226年)形成,太和年间(公元227-232年)花纹图像齐备。围长有七寻(八尺为一寻),中高一仞(七尺或八尺为一仞)。青色的质地,白色的花纹,龙、马、麟、鹿、凤凰、仙人的图像都清清楚楚地刻画在上面。
这就是“开石文字”,也就是“柳谷瑞石”的传说。六朝志怪书籍《搜神记》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传说。
晋武帝泰始三年(公元267年),张掖郡太守焦胜上奏:“氐池(即民乐县)大柳谷元石已留郡,拿本国图谶校对,石上花纹、图形、文字多少不同。现谨把这些花纹描摹在此,呈上请阅!”“考察那花纹图形,可以看到有五匹马的形象,其中一匹,一个人戴着平上帻,手握战戟,骑在它身上,其中又有一匹,有点像马的形状,但又不完全像马。那图上的字有‘金’、有‘中’、有‘大司马’、有‘王’、有‘大吉’、有‘正’、有‘开寿’,其中‘金当取之’排成一行。”
查阅《甘州府志》《东乐县志》《创修民乐县志》,也都有类似的记载。《东乐县志·名胜》篇目中,第一篇就是《柳谷石瑞图》。前金塔县知事蔡振西诗云:“谷有斑斑石,神工辟奥区。小朝谈魏晋,大德记唐虞。罗列龙麟瑞,纵横蝌蚪图。笑他三国史,一样画葫芦。”清光绪甲午举人赵赓云诗云:“临松山下石磷磷,景物天然助有神。直讶岣嵝探禹穴,莫将篆隶辩秦人。河图献象夸龙马,飞走成形幻凤麟。文字迥超苍颉外,二十八宿动星辰。”前民国甘肃省参议会参议长慕寿祺诗云:“暗谷依依柳色青,天生奇石画图形。时逢圣世多祥瑞,麟凤龟龙畜四灵。”当然,有人对此也持怀疑或讽刺态度,如清人宋宏识在题为《柳谷三石字赋晋、凉、魏各一章》中说:“(一)巍巍铜雀赛虒祁,石亦能言子野知。三马吞来八马斗,亦为典午绘争弛。(二)金马销磨渐蹶张,泰占投荚据姑臧。岩岩初作文先现,太伯称尊岂算祥?(三)的是真君喜谶符,太平摹仿抱孙雏。昭成道武名皆晓,拓跋何容贺魏榆。”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所谓“石头文字”或“柳谷瑞石”,并不是“天人感应”的象征;也不是“神工所辟的奥区”;更不是神仙、佛爷所显示的预言惊语,而是一种地道的“谶谣文化现象”。它的出现具体反映了人们预测未来的良好愿望。封建统治集团利用这种愿望,以“天”“神”“仙”的名义来制造舆论,麻痹群众,笼络人心,借以达到服务政治目的的愿望!
因此,我们对以往的谶谣预语必须进行必要的解析,抛弃其封建迷信之糟粕,保留其真、善、美的合理内核,这对于预测未来、正视现实、创造美好明天都是大有裨益的。
(吴毓恭)